今年以來,文化類的綜藝是一檔接一檔,最近正火熱的當屬《國家寶藏》。它不僅將傳統文化與綜藝連接在了一起,還把嚴肅呆板的博物館變活了。
這檔節目之所以能夠誕生,也許我們可以從故宮近幾年轉變的形象里得到啟發。在“故宮淘寶”里,威嚴的皇族歷史人物集體賣萌,呈現極大的反差趣味,迅速在年輕人中圈粉;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也受到年輕人的追捧,“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讓人動容,還引發了報考故宮博物院的熱潮;故宮院長上任變身“網紅段子手”,透露故宮那些事兒。
我們可以看到,網絡時代的故宮,已經學會用兩條腿走路,一邊賣萌一邊端莊。整個故宮團隊所努力的是,“在宮里找到大家生活中的影子”。
再過三年,故宮就600歲了。“我們希望故宮600歲生日那天到來的時候,能把一個壯美的故宮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故宮院長單霽翔說。
“我們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
《國家寶藏》這檔底蘊深厚又不失活潑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首播后,便引發好評不斷,刷屏朋友圈。尤其是其中被網友戲稱為“穿越千年吐槽你”的“小劇場”版塊,王凱飾演的“乾隆皇帝”遭遇“黃公望”“雍正”“王羲之”的集體吐槽,活生生演出了一場“農家樂審美的誕生”。
王羲之:你把我的字帖糟蹋成啥樣了,你蓋章就算了還題字!
乾隆:先生的字太高深了,我題一些簡單的詩句,是為了讓后世看得懂。
黃公望:那真是麻煩您了,看來我的畫太高深了,得題55處后世才看得懂。
乾隆:皇阿瑪一定會懂我的。
雍正:荒唐!
《國家寶藏》的火熱刷屏,讓傳統文化和綜藝節目兩個曾經完全不相搭的名字再次站到了一起。而我們也能看到,像故宮這種殿堂級的國家博物館,已經非常愿意以接地氣的方式和老百姓玩耍了。
故宮出品,必屬精品
有著悠久歷史的故宮,本身就是一個世界級的超級IP。近幾年來,故宮開始變得“萌萌噠”,其一貫高冷而神秘的形象通過一個又一個的賣萌瞬間變得溫情起來,也通過各種周邊創意產品,借助移動互聯網,正迅速地吸引了新一代的年輕粉絲。
600歲的故宮放下身段,已經成為年輕人追捧的“網紅”。
博物館的周邊,一直以來被人認作是昂貴并缺乏創意的可有可無的紀念品,博物館中設置的周邊產品商店也常常極度冷門,擺脫不掉來看的人多買的人少的情況。故宮的周邊賣得好,就顯得難能可貴。
故宮賣萌、搞笑的網絡形象,很大程度是由“故宮淘寶”建立起來的。故宮文創產品的成功營銷幾乎都出自“故宮淘寶”之手:帝后畫像被“玩”成表情包,每個創意產品都配上“腦洞大開”的文案。威嚴的皇族歷史人物集體賣萌,呈現極大的反差趣味,成了故宮貼近年輕人最佳的傳播方式。
“故宮淘寶”不僅把商品賣出了上下五千年,還充滿魔性:
——“從前有個皇帝他不好好讀書后來他19歲就死了,所以知識就是力量,快來買我們的書簽開始讀書啊。”這是一個書簽廣告。
——“一個悲傷逆流成河的運氣不太好的皇帝從登基到自縊的故事,所以快來買新年轉運必備2016故宮福筒。”這是一個福筒廣告。
——“夏天到了,一個皇帝與臣子相愛相殺還沒事在奏折中真情流露的故事讓你防暑降溫,所以快來買我們的折扇啊。”這是一個扇子廣告。
有人說,故宮在“萌萌噠”大行其道的時候,找到了接地氣的互聯網“虛擬形象”。但這個在網絡世界贏得一片喝彩的“虛擬形象”,也伴隨著一些質疑的聲音:這種戲謔的語言方式是否會有失歷史的嚴肅性?其實,在這一點上,“故宮淘寶”比眾多新媒體要有底氣得多,因為其背后是故宮專業的學者團隊。他們的成文步驟是:研究者寫出符合史實的文章,再由一支年輕團隊“轉譯”成符合年輕人閱讀習慣的輕松詼諧的語言。
你看,對于“賣萌”這事,故宮是相當兢兢業業的了。但“萌”只是故宮眾多文創產品中一個小的系列,其他八成以上產品還是根植于厚重的文化內涵,屬于比較高雅的系列。他們是利用“萌”系列,先把受眾吸引到故宮周邊來,讓大家有興趣去發現雅的產品,甚至是酷的產品。
美到讓年輕人自覺掏腰包的故宮膠帶
網絡時代的故宮,是兩條腿走路,整個故宮團隊注重在“宮里找到大家生活中的影子”。賣萌僅僅是紫禁城的一面,故宮官方微博、微信以及APP展現出來的則更多是優雅。一個微博網友的話說得很準確:淘寶文創賣萌,負責賺錢養家;官方微博矜持,負責貌美如花。
值得一提的有故宮博物院微博的美圖系列,里面強烈的故宮元素加上詩意的表達,能讓大家感受到故宮是一座活的城。
一只站在紫禁城宮燈上藍白相間的喜鵲,被微博網友們稱為“穿校服的披發少女”
“愛上一座城”系列
在文化學者葉彌杉眼中,如今的故宮,可以用塔尖與塔基理解這樣的關系:塔尖可以是在研究上保持絕對的高度與權威,但同時,也要打造一個足夠大、足夠穩的底座,不讓觀眾望而生畏,而是先讓他們有進門的興趣,慢慢登堂入室。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中“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讓很多年輕人動容
年歲漸長的故宮,不像一位遲暮的老者,而是從未停止追趕時代的腳步,并展現出逆生長的“萌”。
把壯美的故宮交給下一個600年
故宮走紅,對不少故宮的工作人員來說,顯得有些意外。但他們有一個共識:這和現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有著直接聯系。他曾這樣說:“故宮要吸引更多的公眾、推廣我們的傳統文化,就不能保持一成不變的嚴肅面孔。吸引年輕觀眾,必須用年輕人的方式。”
其實,“網紅故宮”的背后一定少不了“段子手院長”。
對于自家文創產品,單院長一上來就勸大家別買故宮出的行李牌,“因為太好看,用一次都得丟。”
這是反向營銷?
同時,院長希望故宮能引導大家的生活方式,比如買傘,一把不夠,春夏秋冬得各有風采。
德國總理默克爾來華時,院長送了她一個冊頁,里面有一些繪畫的花鳥,總理喜歡得不得了,讓院長一頁一頁給她講。然而,院長并不認識……
法國前總統奧朗德和前女友來華時,參觀故宮博物院。進了故宮后,兩人誰也不理誰。院長覺得他倆前一晚肯定吵架了,于是送了他女朋友一條披肩,她才第一次露出燦爛的笑容。
然而,最后兩人還是分手了。院長對此表示非常遺憾:好像也沒挽救了這個婚姻。
現在,院長在網上絕對算一個網紅。有人說他是故宮博物院的掌門人,但他說自己其實只是看門人,“我的職責就是把故宮看守好”。
人們常說,紫禁城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子。但有誰這每一個房間都走過一遍呢?恐怕以前的皇帝也沒有。院長用了整整五個月的時間,走遍了這里每一間房子,一共九千三百七十一間。
院長曾說:“我們國家收藏的國外藏品比較少,因為我們沒有掠奪,沒有偷盜別的國家,每一件都來歷清楚。”
有一次在臺北故宮做報告,他說:“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嚴,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樣流失海外就沒有尊嚴。”結果發現下面的人都直瞪他。在他看來,故宮的太和殿只有安上牌匾、楹聯、寶座臺、屏風和寶座才有講述故事的空間,人們才會聯想到這里發生過什么。
為了盡可能擴大故宮的開放空間,他頂著巨大的壓力要故宮工作人員將私家車搬離紫禁城,甚至不直接和文物打交道的人也要搬離故宮,包括他自己。
開放的故宮,不只敞開大門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更在這宮墻下筑起一個滿滿溫度、承載生命重量的家。
故宮貓
相比于現在年輕人的“吸貓文化”,故宮里面200多只野貓同樣活得很有尊嚴,它們跟故宮一起生活,每個貓都有名字。故宮員工下班以后,會照顧這些野貓。貓開始“站崗”、“巡邏”,還“放哨”,故宮里面沒有一只老鼠。
說出來可能略有些玄幻,故宮貓們自有另一番靈性。它們有序地在固定土地上上廁所和掩埋糞便,不會為故宮日常保潔增加負擔,也從未有抓撓古建筑、破壞歷史文物的行為。多數時候,故宮貓們都在固定的區域內活動,很少往人堆里扎。
1420年,明代的永樂皇帝建成了紫禁城。再過三年,就是故宮的600歲生日。
在故宮“掌門人”單霽翔的愿景里,人們的日常能與故宮這樣親密接觸:清晨起床,先用四方罍樣式的茶器泡了壺茶,隨手撕下《故宮日歷》上過去的一頁;中午,你邊用故宮筷子吃著飯,邊用朝珠耳機聽音樂;午后納涼,你穿上如意涼拖,用“朕亦甚想你”的扇子扇來習習涼風……事實上,上述場景,正通過故宮微博、微信和APP等新媒體方式的呼應,以文創產品的形式,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一座博物館,并不在于它有多么雄偉的館舍,也不在于它有多么豐富的藏品,甚至不在于它有多少觀眾,而是在于怎樣進入公眾生活。
“我們希望故宮600歲生日那天到來的時候,我們能把一個壯美的故宮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單霽翔說。